当前 :首页 > 新闻中心 > 稳定与创新的平衡 - 迎接新金融的监管挑战与能力赤字
稳定与创新的平衡 - 迎接新金融的监管挑战与能力赤字
发布日期 :2017-11-22

经济·法律·管理·数学·信息技术

CIFD | CIFL | CIFI | CEMF | CIFT



2017年11月17-19日,国际金融论坛(IFF,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um)第14届全球年会在广州举行,年会以“世界大湾区建设:新动力、新增长、新格局”为主题。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IFF主席、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IFF联合主席、韩国前总理、第5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韩升洙,IFF联合主席、巴基斯坦前总理、花旗银行前执行副主席阿齐兹,IFF顾问委员会主席、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以及来自国家部委、广东省政府、全国各地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机构的10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年会。IFF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简称浙大AIF)院长贲圣林出席会议并在“全球金融治理:风险、监管与合作”平行会议上针对金融监管如何应对新金融发展带来的挑战等问题发表主题演讲。


图1 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4届全球年会现场

 

▼以下为演讲实录整理:


在传统金融不断智能化、科技化巨变的当下,新金融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金融创新发展、金融科技化与智能化趋势,以及其对金融监管和行业稳定带来的挑战等方面的观点和想法。


 近两年来,“金融科技”(Fintech)似乎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火”的一个金融词汇。实际上,金融科技的发展并不局限在最近两年的时间,在过去70年中,从第一台电脑的诞生、到第一张信用卡出现,再到到第一台ATM机的投入使用等等,信息技术的飞速革新也在持续推动着金融与科技不断融合的趋势,如今这种趋势在不断的加速,对金融行业产生新一轮的巨大影响。


新金融发展在不断科技化、智能化、虚拟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模式和特征,也对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产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金融科技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在此过程中,金融中介的角色被大大削弱了。然而,在“去中心化”这样一个看似民主、平等的过程中,却掩藏着新的行业分割趋势,可能出现新的中心化特征。如何在这两方面之间得到平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第二,金融科技具有“跨界化”的特点。虽然某些金融科技产品具有简单化、标准化的特征,但仍跨越了金融与科技两大部门的综合性产品,具有显著的跨界和虚拟特征,形成了较为复杂的通道和模式。


第三,金融科技发展也具有无人化、智能化、机器化的特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广泛运用在金融科技领域,形成了创新性的成果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因素。当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出了事故,责任归属难以判定,同样,在金融行业,一些智能模型和算法都靠机器自我学习、自我运算产生,一旦出现偏差或机器通过自我学习变成了一个“坏人”,责任是应归属于其投资人、股东还是是程序设计者,现阶段我们同样难以判定。同时,当涉及的金融数据体量非常庞大时,数据在传导过程中一旦泄露,数据安全问题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并一发不可收拾。因此,金融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和普惠的同时,也因为相关领域知识和教育的缺失,使得金融科技在大众化、民主化过程中,面临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

 

图2 贲圣林教授在“全球金融治理:风险、监管与合作”平行会议做主题发言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发展也为全球金融监管带来极大的挑战。首先,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超越了监管体制和政策的范围。比如,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支付宝2003年就已经开始运作,但时隔8年,于2011年才正式拿到支付牌照。监管滞后于市场存在普遍性,“先上车后买票”现象相对严重,如何缩短监管滞后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第二,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相对滞后于国际先进做法。虽然有些国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不如中国繁荣,但其监管的规则、体制和主动作为方面做得比较好,如英国、新加坡等。刚刚周主席(周延礼,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也提到,我国金融监管也将逐渐起步,中央政府已从顶层设计上逐渐为金融监管提供了一些方向性指引。第三,如何在助力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有效监管。全球主要金融科技巨头前几名基本都是中国的企业,中国的金融科技巨头企业为中国的消费者带来了福利,也为中国在这一新兴领域争取了利益,但金融科技巨头作为系统重要性机构,如何处理好它既要服务于国家话语、国家利益,又要保证它真正属于消费者、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角色作用,如何对其实现有效监管,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实现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有效监管,我们首先需要确立我们的目标。当下,在经历这一轮金融危机之后,综观政府和领导人关于金融工作和金融科技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我们应当有以下几个的共识:首先,一切工作都要以金融稳定为前提;其次,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要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为目标;第三,金融要处理好创新与稳定、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四,金融牵扯到社会大局,如何保护好消费者利益,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发展往往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但在这样的市场中,消费者自我教育、自我保护的能力还不足,监管体制也相对滞后。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监管体系、金融科技规则制定的目标相对明确,从而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高效金融体系。



在国际经验与协调上,金融监管领域是我们的相对短板,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应当如何制定政策与贯彻执行。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有三大主要驱动力,其一是市场,即用户需求,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最不缺少市场;第二是技术,虽然在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可能与美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中国的应用技术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三是规则,在规则制定上,我们的政府,包括监管机构、监管体制、监管能力存在明显的短板。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机构能力建设问题,在顶层设计方面,国家从国务院层面一直持续强调金融的稳定发展,但中国的金融监管方式是属地化管理,各省、市、区政府都面临着如何管好地区金融发展的问题,工作量非常之大,而地方的金融办往往都依属于发改委等部门,人手和资源都非常紧缺。监管人手、人力不足,能力、手段有限问题突出,如何补好能力赤字、人才赤字成为各省、市、区政府促进金融稳定发展的一个关键挑战。同时,打造一个友善、有效、生态性的监管体系,需要包括企业主体、行业协会、高校研究机构、媒体舆论引导等多方的参与和促进,也这有这样,才能实现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也才能把金融科技发展推向未来之路。


总而言之,金融科技为中国的金融行业、科技行业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优势和机遇,同时也带来难以想象的挑战与可能的风险。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中国金融巨头为国争光以及为社会、为全人类造福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监管体制的建设,这是我们的短板所在。在金融科技领域,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展现出了不凡的实力,这是我们机遇所在,未来,相信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可以不断突破和创新,从而实现领先世界。


贲圣林

2017年11月19日 广州

 

(本文根据贲圣林教授11月19日在广州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第14届全球年会“全球金融治理:风险、监管与合作”平行会议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整理人:黄慧慧、陈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