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礼:互联网金融如何化解不良贷款?
Release date :2016-05-15

传统金融基础上进行“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是互联网金融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对传统金融有益补充。——黄文礼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呈现出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前期刺激消化的三期叠加结构性特征。

传统金融业现状

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2012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一改以往不良余额、不良率单边持续“双降”的良好态势,开始出现不良快速双升的“V型反转”。

据统计,截至2016年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逾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近1500亿元,同比增长近35%,不良贷款率为2.08%。作为不良贷款的前瞻性指标,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已经高达约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5%,表明未来不良贷款扩大的趋势或将持续。

市场经验认为,不良贷款率的变化滞后于经济运行。目前数据所呈现出的不良贷款分布情况恰好印证了这两年多来国内的经济形势变化趋势。受国内经济下行、外部需求不足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复杂的综合性因素影响,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制造业企业经营受挫,盈利能力下滑,这些行业成为不良资产重灾区。

纵观银行业不良“双升”提升问题,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政府政策影响: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决定商业银行贷款行业投向,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行业投向,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行业特征影响:行业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对于资金的需求存在差异,造成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风险收益不同,导致其获得贷款的能力不同,进而引发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行业,其风险与收益水平也不一样。 

金融改革重点

重点1:增加金融有效供给,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

目前经济环境中,诸多传统行业存在产能和库存的相对过剩。供给侧改革提倡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提升,而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消费金融则可以从消费升级角度促进供给侧改革。

由于不良贷款化解方式及处置流程较为复杂,目前环境下银行新增供给压力较大,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同时从资产端和负债端唤醒这部分资金,解决经济转型中供给侧的失衡,让资金流入实体经济,盘活存量,刺激增量,最终达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目的。

重点2:促进金融行业市场化,改变资源配置。

由于中国传统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导致5千万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难题,同时大量的个人消费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债务高企、融资贵、融资难、理财难是普遍现象,并且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互联网金融因为具备互联网的特性,使得金融服务的对象能够下沉、深入,可以做到无起点无差别全天候服务,过去不在传统金融范围服务之内的人群,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不存在“长尾问题”。

另外通过互联网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去识别风险,管理风险,能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为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服务,而传统金融企业至少目前却不具备这样的数据优势。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创新和思维方式,冲击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固有业务模式,倒逼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和产品创新拥抱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虽有竞争,但未来更多的应该是合作创新,彼此取长补短,共生共赢。互联网技术的加入,让这个正在丰富化的生态更有活力。

互联网企业还可以和金融机构携手做金融,前者帮助后者提高在渠道、数据和技术上的竞争力。其结果是整个行业生产率的提高,金融生态的丰富化,和金融消费者福利的提高。

总之,传统金融基础上进行“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是互联网金融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对传统金融有益补充。

其以新技术来做的大众金融、普惠金融和消费者金融,普遍降低传统金融的服务门槛,加强金融服务透明度,优化社会资产配置,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对于化解现阶段银行不良率“双升”,稳定金融系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均具有积极作用。

黄文礼简介:浙江大学数学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浙江大学金融数学专业博士毕业,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出站。研究方向包括资产定价、金融工程、风险管理。

 

文章由数学与互联网金融中心推荐

编辑:融途网·余璐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