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远远大于线下传统金融,既需要“强专业从业者”的联盟,也需要监管机构给予支持和包容。——曹彤
互联网金融整体生态的一个截面,是由基础设施部分、交互平台部分和产品应用部分构成的。目前,产品应用层面非常活跃,创新层出不穷;在交互平台层面,尚未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类似商业互联网或社交互联网那样的大规模平台,但有志者众;基础设施部分,相对于产品应用层面的创新较为滞后,有些领域尚未形成行业共识。这种非均衡发展格局,使得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同其理论上的想象空间,如其在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方面的巨大优势等,尚有一定距离。
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理论上的优势,如大家喜欢强调的大数据、信息对称、解决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等,尚未完全转换为现实,但进程在明显加快。
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金融的伟大实践即将越过爬坡期,拐点即将来临。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绊脚石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既是互联网金融的减速器,更是最大机遇所在。
互联网金融生态,简单地说,就是3×2×3。其中3×2是指:整体由左、中、右三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当中又包括两类:处于中间的部分是负责同客户交互的,包括账户和支付两个构成;居于左侧的部分,负责解决整个社会的融资,包括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居于右侧的部分,负责全社会的资金运用,包括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两个部分。另一个3是指:每一个类别又可再细分为基础设施部分、交互平台部分和产品应用部分。这是大而化之的生态,当然在此之上还有众多派生子生态,但总体看,各类金融业态,如银行、证券、保险、投资、P2P等,以及其中的具体构成,都可在这张简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这张简图来看,互联网金融几乎已在全部的3×2×3的领域展开,几乎每个领域都已经有了行业实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说存在着制约整体发展的缺失环节的话,恐怕主要矛盾集中在基础设施部分,也就是说左、中、右六个模块都欠缺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账户
账户解决的问题是识别客户,尽管目前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在线的身份识别,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还没有哪类技术应用成为公认的在线开户标准,也没有出现在线身份识别的公共服务。
比如融资
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需要有征信和风险模型作为基础。但在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业界,这些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几乎所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标榜自己拥有大数据,但这些数据的维度都还比较单一,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数据应该是足够的,但各类数据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所专有和割裂,能够融合与分享这些数据的行政或商业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也还没有出现权威的第三方数据集成机构。
比如资产管理
相对容易标准化的是固定收益类的投资,但由于我国债权市场发展的相对滞后,适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场外市场缺乏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基础资产现金流模型、风控标准、评级标准、信息披露标准、操作流程标准等,尽管有一些第三方机构在提供些零散服务,但还没有取得市场的广泛认可。
线下基础设施能否移植到线上?
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部分的缺失与滞后,必然导致企业和产品层面的创新缺乏有效支撑。这与线下传统金融形成一定反差:在线下,银行、保险、证券等既有金融业态经过多年摸索,基础设施建设大体上是完备的,有些是共享性的,如大小额清算、银联结算、人行征信等,有些则是单个机构自建的,如信贷模型等。尽管相当部分商业性金融基础设施开放度远远不够,但由于监管机构的推动,行业间的知识共享还是比较明显的。
为什么线下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不能移植到线上呢?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与线下金融的不同属性决定的。
传统线下金融的基础设施是基于、并用于支持传统金融体系下分地域、分功能(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物理性接触(柜台、POS机、ATM等)等业务属性的。举例而言,每家银行的信贷模型大都是自己开发的,不同的银行因其历史传承、文化、地域、战略等因素,往往有其专长的细分市场,比如A银行的房地产信贷业务较强,B银行“三农”信贷业务较强等。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不存在机构、地域、业务功能的限制,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线上平台,都可以是全功能和全地域的,比如P2P平台,跨越了地域限制,而且除了借贷,还可以延伸到财富管理、证券投资、保险销售等业务领域,客户可以来自任何地域、任何人口组别、任何业务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呼唤的是跳出单一行业、单一机构的公共市场服务,显然这种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时间,更需要有效的市场组织。
通常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成需要时间,而且往往是“倒逼”出来的,即先有企业的产品创新或机构整合,提升效率,再倒逼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案例,遵循相反的过程,如淘宝、微信、京东等。这些企业先从基础设施层面做起,做标准,产生平台,再产生应用和用户。如果京东没有建设自己的物流体系,其自营模式恐怕就无从谈起;阿里如果没有支付宝和客户评价,恐怕也就不会产生今天的淘宝生态体系。
然而,在当前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我们很难见到类似的从基础设施建设切入的机构和案例。对此,我们不应归因于各个单一机构的 “短视”,市场从来不缺志向高远的从业者,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远远大于线下传统金融,既需要“强专业从业者”的联盟,也需要监管机构给予支持和包容。
关注两大问题 共建互金基础设施体系
基于互联网金融超越机构、地域、业务功能限制的属性,其所要求的(六个模块所分别和整体对应的)基础设施带有明显的关联性、互动性、一体性,其建设难度显然超越线下所分割对应的各个部分建设的集成。这一体系要求各类别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相互协商与联合,尤其需要一批具有深刻行业理解的金融+互联网人士的积极参与甚至是奉献。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形成行业的高度共识:
①重视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属性
互联网金融在早期是由互联网一端向着金融一端发起的,在此阶段大部分从业者是互联网人士,相当一部分口号是“颠覆”或者“因为没干过所以能干好”,无疑,这种从“局外”所展开的创新一定会给“局内”带来巨大的理念和方法论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大多会局限于产品和业务表现层面,局限于与客户交互层面,一旦触及金融行业的本质,会发现其实互联网金融仍是金融,风险识别和计量、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匹配、客户行为分析和忠诚度建设、系统的稳定与持续性等,并未超越线下金融所处阶段,在这些层面甚至在重复着线下金融前20年的“试错”。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由产品应用部分向着交互平台部分、基础设施部分递进发展的,越是到达下一个阶段,所要求的金融专业性越强,越见金融功力。强调这一点绝不是说互联网专业和基于技术的全新金融视野不重要,而是说就像任何一个垂直行业的互联网化一样,必须与该行业的既有规则和经验相结合,才能超越和再创造。
②重视互联网金融标准的制定
只有标准统一,才能形成合力。目前互联网金融“百舸争流”,大家坐下来谈合作、携手并进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如果在既定时间内无法建成可靠的基础设施,则全行业都无法行远。解决问题的“手筋”在于标准。只有标准大体一致了,各个机构的每一点突破才都会形成聚合效应,否则只能是侥幸式的冒险。
反面的例子可以看看前几年的手机充电器,每个手机厂商都有一个自己的充电器标准,结果是企业和客户“双累”的僵局。正面的例子可以看看银联,线下支付标准的统一使得银行、POS厂商、ATM厂商、银行卡片厂商、消费者都进入良性循环。当然标准是竞争形成的,还是协商形成的,很难一概而论。但是只要行业从业者都从标准视角看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已经取得了认识上的突破。
当然,监管机构给予支持和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鉴于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复杂性和与线下金融属性上的差异,由监管机构来负责建设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是不现实的,不仅仅涉及分业监管的现有架构,更由于行政主导式的建设可能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也很有可能导致路径选择上的差错。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已经走到世界前列,鉴于当今全球都在面临着金融深化与互联网深化的双重影响,我国在这一轮全球金融结构变革中很可能会脱颖而出,时间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变量。因此,放手让市场力量释放出来,在政府的支持和包容下,由市场形成合力自发建设这一复杂生态系统,更符合当前的现状。
本文原标题为《从必然世界到自由世界 互联网金融随想》,摘选自《开创者·互联网金融20人》一书
作者:曹彤 厦门国际金融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来源:当代金融家
编辑:融途网·许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