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金融科技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填补能力赤字
中国金融科技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填补能力赤字
发布日期 :2018-07-11

由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作为支持单位的《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发布暨学术研讨会7月6日在北京举行。作为该报告的主编之一,浙大AIF院长、CFT50学术委员贲圣林在发布环节发表主题演讲,提出了目前中国金融科技未来持续发展需填补和提升的四种关键能力:定力、活力、耐力以及动力。

 图片1.png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中国在新金融尤其是金融科技领域能够取得今天的领先地位,贡献最大的一要归功于业界的推动,二要归功于我国本身的资源及人口优势。其次,虽然目前金融监管被认为是我们的短板,但是不可否认过去十几年监管的包容态度对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支付宝为例,从2003年支付宝开始运行,政府不仅没有叫停,还在8年以后颁发了牌照,否则支付宝很可能不会获得今天这样的体量和影响力。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这种包容性的态度对金融科技的发展和活力的贡献,应该感谢像在座的人民银行李伟司长一样的领导对金融科技的包容和支持,正因为他们,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才获得了如此高速、蓬勃的发展。同样要感谢的还有在座的李扬老师,尽管如此忙碌,他还是一直坚持为金融科技行业和学术研究奔走支持。遗憾的是,尽管有像李扬老师这样关注金融科技行业的学界领头羊,但整体来说学界的贡献还是不多,不够。那么我今天就作为学界的一份子,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对未来金融科技持续发展的想法和观点。

说到这里,想到今天来参会之前刚好有一位土耳其的学生来拜访我,这位学生说我看起来很年轻,但其实我不算年轻。而我们今天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可以说是“老中青”结合的团队的集体贡献。我们四位编者当中,其他三位都可以说是“青年学者”,我是唯一的“老同志”。所以年轻与否可以说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而作为消费者如何不被伤害?企业又如何不去伤害别人?不去伤害社会?这就不得不谈到我今天所要强调的第一个关键的能力——定力。

第一个关键能力:定力。具体来说包括自我克制,以及对行为边界和能力边界的把握。

作为金融科技的一个重要业务分支,最近网贷行业风起云涌,许多投资者一味追逐高额利息而没有真正认识网贷行业的风险。有些企业更倚仗自己的能力和掌握的大数据和信息优势,做违反商业道德伦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金融科技,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这些新兴的产业要有定力,要能够自我克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谨慎地处理好自己的能力边界和行为边界的问题。因为在金融科技如此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范围内,仅仅依靠监管机构实时、及时厘清全部规则实属不易。对于飞速发展的金融科技行业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行为边界需要自己把握。

同样需要企业谨慎处理的还有一个业务边界的问题。只要是从事金融业务,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持牌和资质问题。只有在内部依托金融机构规范地自我约束,加之在外部建立一个良好的约束机制和规则环境,才能形成持续的定力机制。在面对快钱诱惑的时候,面对快速做大的诱惑的时候,不是首先考虑抓住制度漏洞,监管套利,而是能看到如何侧重于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定力。

第二个关键能力:活力。我们所说的活力是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的活力。需要通过规则的制定取得规范与发展之间,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

大家知道我来自杭州,这是一座创新创意气氛热烈的城市,浙江大学的毕业生自己创业的比例在国内首屈一指。创新可以说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趋势和增长点,也获得了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当创新一旦和金融相结合,所形成的金融创新这一概念最近在社会上却声誉堪忧。活力和创新当然是必须的,值得鼓励的,但是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活力和创新来驱动则取决于规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取决于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通过这样的平衡所创造出的一定边界范围内的活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活力。

要取得这一平衡的关键是制度规则设计的弹性和灵活性。之前的发言者讲到了金融试验田和监管沙盒,它们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是规则的灵活制定赋予了创新的试验田和孕育生长的空间。我衷心地希望今后通过平衡、合理的规则制定,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和生态的活力得以继续保持。

第三个关键能力:耐力。目前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引领世界的良好势头,但唯有培养好耐力才能让金融科技行业行稳致远。

在分享第三个关键能力之前,我想先简单谈一下目前的全球金融科技格局。在当今的全球金融科技领域,应该说中国至少是坐在主桌上的。6月初我所率领的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荷兰举行的金融科技(Money20/20)欧洲大会上发布了《2018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指数(GFHI)》得到了多方关注。我们团队把全球范围内30个经济区做了研究和排名,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旧金山湾区(硅谷)、大伦敦地区、纽约湾区,其中中国的三大经济区在前6名中占到了三席。这说明我们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引领世界的势头和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个基础牢不牢,实不实,我们能否笑到最后?我想这是我们政府、监管机构、业界都特别关心的。这关乎耐力的问题,而要在金融科技赛道上保持长期领先的势头,业界可能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造力与执行能力。  

我们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所引领的“中国模式”发展,是一种爆发式的增长,而“英美模式”相对来说是渐进式发展。在一带一路这个大的背景下,这个模式能否被复制到一带一路等欠发达地区,需要依靠我们的综合能力,需要政、产、学、研形成共识,需要我们监管规则的明晰,需要我们监管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标准制定的完善,需要我们学界研究的跟进。

以监管规则为例,当我们今天在说监管沙盒的时候,应该要警醒的是,其实我们的话语权已经被人抢占,因为监管沙盒目前已经在9到10个国家与地区得到了应用,获得了全球范围的认知度。以标准制定为例,当我们今天在谈《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知道我们的话语权已经被人抢占,因为金融科技Fintech这个词是人家两年前才造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仅仅在过去两年金融科技的概念就远远胜于互联网金融?这个问题值得学者、政府、业界深刻地思考。

我刚刚在剑桥参加了一个金融科技主题讨论会,会议中谈到肯尼亚的第三方支付产品M-Pesa在国内非常成功,已经推出10年以上,但在全球范围也没有形成被广泛模仿发展的局面。那么反求诸己,如果要向全世界输出“中国模式”、中国思想,我认为学者们在总结提炼业界案例的时候,提升理论方面,还要继续加油。我四月初在MIT遇到IMF的前任首席经济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原本不是金融科技,但是很关注金融科技,尤其关注中国的金融科技,他的团队期望研究能否把支付宝这样的生态环境复制到巴西。有更多的人关注金融科技和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行业领导者是一件好事。但反过来,我们中国的大学老师有没有想过站在另外一个高度,将我们优秀的案例,优秀的实践传播出去呢?

刚才杨涛主编说金融科技的研究未来有十大要点,最后一个要点是关于金融科技人才的,依我看这个应该排在前面。金融科技的可持续发展重中之重就在于人才,不仅要用技术人才,要用管理人才,要用监管人才,大学教育更需要人才。可惜我们目前绝大多数金融专业的老师的经验、知识结构和实际及行业前沿的联系远远不够。所以我之前说我们大学对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贡献度相对业界等是最低的。如何能够让中国金融科技行业行稳致远?耐力的培养,综合实力的培养是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的大学责无旁贷。

最后一个能力是动力。这是文化的问题,是关乎行业和企业走哪条道路的问题,也是不忘初心的问题。

最后,我觉得金融科技要持续发展,文化是第一位的,而文化、情怀、价值观需要达成一致。我十几年前在业界工作时去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进修,当时认为讲企业文化的老师都是最没有水平的,因为企业文化似乎不能解决实际和具体的操作问题,但后来通过在业界和学界不断的实践和积累、观察和研究,明白了文化其实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的金融创新都是以套利为导向,都是为了把钱从别人的口袋放在自己口袋,而不是为社会,为国家,为行业服务,那我们为何需要这样的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和创新也就不会获得健康良性的发展。

 图片2.png

小结一下,今天我分享了四个方面的能力:定力、活力、耐力,最后是动力。如果说过去我们的金融科技能快速发展到今天,占领全球领先地位,是因为我们广大消费者的拥抱,因为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因为我们的监管机构一度的包容和缺失;那到了强监管的今天,到需要走向更高水平和走向全球发展的未来,我们金融科技产业和企业需要快速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处理好我们的能力短板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负责任的金融科技产业,才能实现真正绿色、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只有这样的我们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各位也会更加幸福。

(以上内容由罗曼根据贲圣林教授在《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实录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