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丨【杭州日报】从颠覆到融合 “云世界
媒体报道丨【杭州日报】从颠覆到融合 “云世界
发布日期 :2017-07-06
       智能设备、电子银行等互联网技术的侵入,让银行业面临一场智能设备替代人工的大升级。面对强势来袭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未来银行业将出现哪些新变化?

记者 刘礼文
       我们经常会调侃式地问朋友,“在杭州,你带多少钱出门可以过一天?”这个问题放在两年前得到的答案可能是“200元”或“500元”,但在今天,大部分人都会说“一部手机足矣”。
       而让这种改变发生的正是金融科技。一个崭新的智能化时代已然来临,科技带给我们的是翻天覆地的剧变:智能投顾的出现让投资理财更便捷;大数据、云计算删减了繁杂的金融服务流程;底层创新更是助力金融服务“脱胎换骨”。
       当下,在智能科技的运用领域中,国内金融业小试牛刀而方兴未艾。但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居民多元化配置需求觉醒、数字化与信息爆炸等现状,多重因素的叠加正刺激着老百姓对智能化服务的强烈需求,如何利用科技以低成本、低门槛、方便快捷与有效地接入金融服务是最为关注的问题,而这也是智能资产管理服务的机遇。
       面对新机遇、新未来,在新兴技术不断迭代的过程中,站在“风口”的金融业还将如何迎风成长?对此,我们邀请了浙大管理学院互联网与创新金融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张瑞东、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邱勋三位嘉宾一一解答。

 
       科技大潮将席卷着传统金融业,使得传统银行服务正悄然转变,一个全新的以“智慧”为趋势的智能银行运用而生。
1.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科技为我们的金融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呢?
      张瑞东:金融科技的时代才刚开始,因此我们享受到的便利也才起步,未来充满了想象空间。比如说,移动支付,让我们只用带一个手机就能出门,缔造了一个“无现金时代”,但它又不仅仅是停留在支付便利上,而是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将是一个深刻的变革。
      董希淼: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使得商业银行沿着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两条主线发展,让老百姓在享受金融服务时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手机、平板、智能穿戴设备等为载体,使得用户体验由网点向全天候、自动化的移动互联方式转变;风险管理由人工审批向智能风控转变;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产品定价由“一刀切”升级为差异化定价。
      邱勋:新一轮科技金融的发展主流方向是智能金融,它使得老百姓的金融生活将更多元、更丰富、更便捷、更节约、更高效、更智能。比如:无现金社会、低净资产市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利用智能投顾来自动实现全球的资产配置,进行资产保值和分散风险。
      在银行网点集体“瘦身”的当下,智能化成为关键词之一。可以看到,人脸识别、大堂机器人、智慧扫描等纷纷走入银行网点中。
2. 银行网点引入炫酷的智能设备是“花架子”?还是真能为其转型带来生机?
      张瑞东:智能化是未来发展趋势,它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让服务更具个性化。比如说,基于大数据的信用分析所带来的智能理财,让老百姓只用输入关键词,就能快速获得符合自身的理财信息。过去传统投资咨询与资产管理服务由人力提供,信息互联后人力服务日益暴露出存在知识盲区、信息挖掘能力有限、成本过高、同质化以及机会主义倾向等问题。
      董希淼:智能化是银行网点转型的方向,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可否认,一些银行网点确实存在中看不中用的设备。因此,我认为,银行网点的智能化要与轻型化相结合,兼顾降成本和提升用户体验,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仅停留在追求高大上的设备上。
      邱勋:未来银行不再是跑马圈地的线性规模发展,智能银行才是未来必然发展方向,以后银行的网点模式与现在肯定不一样,网点将大大的收缩,网点一线的、标准的、流程化的业务将被AI设备取代。网点人员从事的则是AI无法取代的业务,比如:综合咨询、情感营销和实地调查等等。
      过去一年,支付宝、微信支付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双方联手拿下超九成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不可否认,支付宝、微信等竞争对手不断蚕食着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
3. 面对这种危机,商业银行该如何保持竞争力?
      张瑞东:金融业中,传统商业银行仍是主体,支付宝、微信主要是在小额业务上与银行形成了竞争,但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抱金融科技。例如,智能投顾让网上理财更加便捷;再比如,改变服务对象,将服务对象延伸至更庞大的中小企业,缩短时间,走普惠金融之路。
      邱勋: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的确很大,不过未来互金平台与商业银行未来并不只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我们也能看到,现在互金企业与商业银行互相合作的案例也非常多。
未来我国金融业将像美国一样越来越开放,传统商业要存活下去一定要明确自身定位和比较优势,紧踩智能金融变革的大潮,围绕提升客户价值为核心,在观念、体制和产品进行创新打造出核心竞争力。
      董希淼:互联网领域的巨头以及一些新兴金融科技公司纷纷攻城略地,银行业面临的挑战正在加剧和深化。首先,银行业的客户面临一定程度的分流。与此同时,银行业的竞争者正在变得多样且强大。
因此,在面对竞争时,商业银行首先要提升内在能力实现融合,正视自身的短板与不足,并分别从金融科技战略定位的提升、技术架构的改进、组织结构的调整、业务流程的重塑等方面夯实基础,修炼内功,积蓄能量,以尽早实现与金融科技的融合。
      其次,要布局多种渠道转型涅槃。银行需要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投资、收购、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来布局金融科技领域,借助金融科技的创新力量,打造以自身业务为核心、融合科技创新为一体化的金融生态圈。
智能化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可以看到,人脸识别、智能放贷等业务进入我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出现各种非预期的突发性问题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4. 请问,当我们在享受科技给金融带来便利的同时,如何防范潜在风险?
      张瑞东:金融风险永远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则对金融风险提供了新的要求,可以看到,无论是传统银行业,还是支付宝、微信这些新兴参与者,均在金融风险上不断调整。
      董希淼:金融在借助科技力量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安全,不能因便利而放弃这一底线,威胁到用户的信息安全、金融安全。比如说,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确实存在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完善之处。
      邱勋:其实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当然智能金融的发展在追求便利体验的同时,也绝不枉顾安全。在畅享智能金融过程中,要具有防范潜在风险的意识,一方面要对智能金融服务产品本身的陷阱性风险,比如:智能放贷的高违约金风险;另一方面是新技术带来潜在性的新风险,对于这类风险建议采用按照资金的规模和服务场景设置不同的安全保障方式,当然也可以购买相应的保险服务。
      来自普华永道对银行业未来三大趋势展望中,在提到金融与互联网科技的融合引领未来时指出,金融与科技的快速融合,不仅给金融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孕育了新机遇。
5.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还将如何改造银行业?
      张瑞东: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数据驱动”为主,“搞不搞”大数据不是选择,而是必然,对金融科技的态度决定了银行的未来,因此面对新技术不是取舍,更不是充当一个旁观者,而是接受并积极引进来;另一方面,个性化服务也是关键,产品上一定要有定制化服务的意识,而这些就需要新兴技术的支持。
      像区块链技术,就可以通过以分布式账本技术在付款人与收款人创造一个更为直接的收付流程,实现跨境、去中介化、低成本、快速的交易去中心化,云储存的运用能快速开发新的理财产品并快速布局。
      董希淼:可预见的是,金融科技将对金融业态尤其是商业银行进行重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布式技术(区块链、云计算)、互联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生物识别、加密)等五大关键技术,在金融领域紧紧围绕智能风控、智能营销、智能运营、智能监管四大方面的应用,已经并将持续对银行业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经营理念带来深刻变革,推动银行业转型升级并帮助银行业实现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未来或将通过智能化场景的构建,从而在根本上改变金融的业态。
      邱勋:区块链不同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仅仅是一种技术或服务,它是未来最为重要的底层社会基础设施,其最大的革创想象在于降低全社会的信用成本,去除诸多第三方信用认证的中介机构。
      未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应用对银行业影响举足轻重,银行业在发展战略上要进行调整,比如:重资产战略向轻资产战略转移,比如:智能资管和综合咨询等等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上进行转变,比如:更加注重AI辅助的产品设计和营销驱动;在人员结构上进行优化,比如:人员结构会向高角酒杯型变化;在对外合作上更加紧密共赢,比如:将各种金融服务和中间业务与合作方协同自动完成。
详见:杭州日报2017年6月29日第A3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