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新闻中心 > 黄益平做客金融科技公开课第1讲 谈“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
黄益平做客金融科技公开课第1讲 谈“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
发布日期 :2017-04-14
       4月11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人民日报社《环球人物》杂志主办、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协办的金融科技公开课暨大金融思想沙龙第53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509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担任主讲公开课第1讲的嘉宾,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发表主题演讲。此次公开课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主持。

(赵锡军)
       黄益平教授从数字金融的含义及发展现状切入,重点介绍了促成当下中国数字金融形态发展的三点原因:传统金融供给不足,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监管政策相对宽松。他提到了目前市场上网络支付、网络贷款、网络投资、数字保险四种主要的数字金融业务,并指出数字金融给转型背景下的商业银行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持,导致银行的互联网业务快速增长。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下,数字技术对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长尾效应和边际成本两大优势。但同时,黄益平教授也通过对北京大学数字金融情绪指数的分析,指出了现在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他认为,虽然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所面对的风险种类略有不同,但其本质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因此要通过“线上靠数据,线下靠尽调、抵押”的方式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对去年P2P平台整治案例的探讨,他介绍了国际监管机构对防范数字金融风险进行的一些尝试,并对我国监管机构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黄益平)
       在嘉宾点评环节,赵锡军副院长认为,互联网金融解决了流动性的转移问题。流动性的转移可能会带来违约的风险,而信息的转移可能会带来错误或是消化不了的风险,这些都是可能伴随新金融业态出现的。所以,并不是说一个形态能够完全取代另外一个形态的业务,每一个新形态的出现都会随之带来新的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现场)
       在随后的互动讨论环节,在场观众针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企业征信模型、人工智能对金融从业者的替代性等方面进行提问,得到了黄益平教授的详细解答。


文:林鹤仪
摄影:陈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