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新闻中心 > 焦瑾璞:推动黄金市场包容性发展
焦瑾璞:推动黄金市场包容性发展
发布日期 :2016-10-19
       近日,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全球贵金属年会在新加坡举行。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CIFI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焦瑾璞作为年会特邀嘉宾,参加了“中国黄金市场”板块,并做了题为“开放高效,平等共享,推动黄金市场包容性发展”的专题发言。
开放高效,平等共享
推动黄金市场包容性发展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2016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全球贵金属年会。LBMA将“聚焦亚洲”作为今年年会的主题,很有意义。随着亚洲黄金需求的快速增长,亚洲板块在世界黄金地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黄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此,我想与各位共同探讨中国黄金市场的发展以及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一些发展思路。
       中国黄金市场建立于2002年10月,以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十四年来,中国黄金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及衍生品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黄金市场体系。
       伴随着中国黄金市场的发展,上海黄金交易所也成长为由竞价、询价、租借等市场共同组成、融境内主板市场与国际板市场于一体的黄金市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2015年,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量达到3.41万吨,已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大场内黄金现货交易所,2015年市场交易规模增幅也位居世界第一。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国、进口国和重要的黄金消费国。在黄金市场日益开放、投资群体丰富多样、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更注重黄金市场的包容性发展,通过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开放领域,提高资源的使用和配置效率,使所有市场参与者能够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平等享有发展机会,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实现权利公平、规则公正、利益共享和良性循环,使中国黄金市场发展带来的效益、红利和机遇,惠及境内外所有市场参与者。
       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上海黄金交易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海纳百川,以开放的胸怀欢迎
全球投资者受益于中国黄金市场发展
       上海黄金交易所总部位于中国上海,上海“开明睿智、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与金交所的国际化战略十分契合,金交所始终秉持开放、公平的态度推动国际化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黄金市场的开放创新,使全球投资者能够受益于中国黄金市场的发展,上海黄金交易所于2014年9月18日成立了国际板,直接面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境内黄金市场,初步实现了国内黄金市场和国际黄金市场的有效联通。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开立上海自由贸易账户,使用离岸人民币直接参与交易所国际板和主板市场交易。
       国际板自建立以来发展良好,国际会员积极参与,交易规模稳步攀升,市场功能初步显现。目前交易所已有国际会员67家,大部分为国际知名黄金实物提供商、知名商业银行、大型国际交易商等,其中许多会员也是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的会员及做市商。截至2016年9月30日,在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国际板累计实现成交黄金7838吨、成交金额1.96万亿元人民币。
       二十一世纪以来,亚洲的黄金市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中国黄金市场呈现出了更加蓬勃的发展势头。
       以上海黄金交易所为例,2008年至2015年的8年时间,金交所的交易规模从0.87万亿元增长至10.7万亿元,增长超过11倍;客户群体从2008年的40万个人、3700户机构发展到2015年的860多万个人、1万余户机构,客户数翻了21倍。
       面对这样一个体量和增速的市场,我相信任何一位理性的黄金市场参与者、甚至仅是黄金市场的关注者都不会忽视参与其中的机会。尽管我们现在的国际会员还只有67家,其代理的国际客户数量也还不多,但其中的佼佼者已经从中国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中收获颇丰。
       未来,我们有信心中国的黄金市场将持续稳健发展,将有更多的境外投资者加入进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秉持开放的态度,营造公正平等的投资环境,欢迎全球的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
创新驱动,发挥优势
有效满足市场参与主体需求
       一是机制创新。作为中国黄金市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上海自贸区金融要素类交易场所的试验田,国际板主动先行先试,在会员管理、资金清算、实物交割、风险管理和技术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突破,不仅在金融要素市场率先引入境外投资者,还先后推出了境外结算行服务、黄金沪港通、黄金实物库存和债券充抵保证金等业务,进一步便利了境外投资者交易,丰富了市场层次,提高了市场效率。
       二是产品创新。上海黄金交易所于2016年4月19日推出了“上海金”基准价定价机制,为全球黄金市场提供公允、可交易、可信赖的人民币黄金基准价格。
       “上海金”基准价是指在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平台上,以重量为1公斤、成色不低于99.99%的标准金锭为交易对象,以人民币/克为单位,按照以价询量、数量撮合的集中交易方式,在达到市场量价相对平衡后,最终形成的人民币即期基准价格。“上海金”价格均由定价交易系统根据事先公布的交易规则经过多轮询价最终达成均衡成交,过程全程记录、公开透明,可经追溯和审计,充分保证价格的合理公允性。
       为使价格充分反映人民币黄金市场产用金和投资链的供需状况,交易所选择了12家定价成员和6家提供参考价成员共同报价,包括了商业银行、产用金企业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地域上包括境内会员和国际会员,范围广泛丰富,基本能够真实反映人民币黄金的供需关系。
       截至2016年9月底,“上海金”定价累计成交超过384吨,成交金额1055亿元人民币,日均成交量3.4吨。经过近半年的运行与推广,“上海金”基准价已陆续被黄金生产企业作为套期保值交易贸易结算的基准;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上海金基准价”作为黄金租赁、抵押等黄金资金融通的计价依据;“上海金”基准价还被金融机构作为产品设计的锚定价,将有更多与“上海金”基准价挂钩的黄金金融产品不断面世;境外市场也在着手研发与“上海金”基准价挂钩的衍生金融产品,我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看到“开花结果”。
       三是服务创新。长期以来黄金实物仓储与交割服务是金交所的一大服务优势。上海黄金交易所已在中国35个城市设立了 61家指定仓库,金锭和金条由交易所统一调运配送,是世界上场内黄金现货交割量最大的交易所。
       交易所拥有较为完善的实物交割管理体系,为会员及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实物登记托管、交割过户、仓储及物流配送、质量认证、租借质押、黄金ETF现货实盘合约申购赎回等服务。
       为配合国际板的发展,金交所还通过借鉴式创新在中国上海自贸区设立了千吨级的交割仓库,为国际投资者进口、转口黄金提供完善、便捷的交割、仓储、物流等服务。今后,金交所还将根据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研究在境外设立交割仓库、建立全球储运配送体系的可行性。
       此外,中国市场有着庞大的客户基础,移动互联的发展优势明显。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中国的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等领域发生的传奇了吧!为顺应发展潮流,发挥禀赋优势,上海黄金交易所还将利用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用户行为向移动终端快速迁移的契机,打造“百姓金”品牌,大力发展移动端黄金交易产品,使投资者能够安全、便捷地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上直接交易上海黄金交易所的相关贵金属产品。
合作共赢,构建
公平、多元、丰富的市场体系
       本着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上海黄金交易所将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市场的容量和集聚性。
       一方面,面向全球,高标准、多层次地招募国际会员,进一步强化以会员、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安全、公平、高效的交易平台;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开展跨市场合作,创新合作模式,为境内外投资者开辟多样化的投资渠道,不断拓展市场开放空间。
       目前,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在与包括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迪拜多种商品交易中心(DMCC)、香港交易及结算所(HKEX)和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BMD)等在内的多家境外同业机构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标准制定、渠道互通、市场推广、信息共享等方面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商讨不同的合作形式,并探索借助全球性知名银行、比方说中国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的全球清算网络,实现不同市场的互联互通,以完善全球黄金市场体系。
       各位嘉宾,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黄金需求的快速增长,国际黄金市场“西金东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看东方,我们看未来。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在今年9月召开的G20工商峰会上所强调的,中国希望同各方一道,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
       而上海黄金交易所将继续以开放联动的态度走向世界,努力打造各类市场主体深度参与、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机会均等、利益共享、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体系,使得无论是境内投资者还是境外投资者,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都能够以合理的成本,平等、高效、便捷地参与交易,获得符合自身需求的多样化服务,共享中国黄金市场的成长机会,实现中国黄金市场与其他市场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互利共赢的包容性发展。
 
谢谢大家!
学者名片


       焦瑾璞,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CIFI中心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现任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理论文章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本,代表作有《WTO与中国金融业未来》、《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中国货币政策争论》、《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制和政府扶持政策国际比较》、《宏观经济金融分析》(人民银行培训教材)、《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信用管理》(中央电大使用教材)、《小额信贷》、《微型金融学》(高校使用教材)等。
       研究领域:金融改革、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农村金融和小额信贷、金融消费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