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新闻中心 > 如何理性看待校园众筹的优势与乱象?
如何理性看待校园众筹的优势与乱象?
发布日期 :2017-11-27

经济·法律·管理·数学·信息技术

CIFD | CIFL | CIFI | CEMF | CIFT

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产物,正在走进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之中。那么,校园+众筹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碰撞,给大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AIF)院长贲圣林教授在浙江大学校报中刊登的《“校园”+“众筹”=?》一文中,从校园众筹的优势、深度解剖众筹乱象以及理性参与、感恩为先三个层面,对校园众筹现状进行了分析。贲圣林教授表示,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手段和技术,众筹其本身是中性的,如何甄别和选择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浙江大学校报


原文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学生记者 陈淑桦


“众筹”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方(个人或组织)行为的集资方式。作为一种舶来品,众筹自2011年登陆中国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



校园众筹优势明显

   

众筹并非一个新概念,股份公司、团购等都属于广义上的众筹。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提供了1对N的可能性,使得面向群体、大众的协调与沟通机制更有效,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众筹也因此蓬勃发展起来。截至目前,众筹有产品众筹、奖励众筹、公益众筹、股权众筹、债权众筹等类型,前三四类在校园众筹中较为常见。

   

相较传统的集资方式,“众筹”这一概念本身即与群体、大众联系紧密,因而具备更强的广泛性和社会性。总的来说,众筹集资、集意、集智、集人气,具有低门槛、大众性、面向未来、注重创意性等特征。而当众筹与校园相结合,其所拥有的特点和优势更加显著。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大AIF院长贲圣林指出,从物理空间上看,“校园众筹”由一个拥有相似价值观的类似friends或family的社群构成,包括在校师生和校友,其所面向的群体更加同质化。众筹的核心和基石是信用和信任基础,校园内天然的信任环境使得校园众筹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有效地解决了诚信问题。另一方面,大学师生群体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众筹项目来源相对丰富,成长性也更好。

   

深度剖析众筹乱象

   

值得关注的是,校园众筹也存在着赞声与乱象共存的现状。对此,贲圣林教授表示,众筹界所出现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自然有所折射。究其原因,第一,社会诚信基础还比较薄弱,大众的规则意识淡薄,契约精神欠缺。第二,行业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监管体系,众筹平台鱼龙混杂,专业度参差不齐。而当前法律体系还存在一些漏洞。第三,大学金融服务生态环境尚不够完善,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时代,面对大学生这样一个没有过多信用历史的群体,很多金融产品与服务未能与时俱进,仍存在结构性矛盾。此外,大学生群体的金融意识相对淡薄,在参与金融活动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误导。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利己性众筹行为的出现也招来一些质疑的声音,例如:众筹是否会刺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行过早的、超出自身能力范畴的消费?对此,贲圣林教授强调:“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手段和技术,众筹其本身是中性的。众筹的发起方、参与者和投资者如何甄别、选择并鼓励那些更具良好导向、能更好服务社会、更具创造价值的项目,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理性参与感恩为先

   

如何用好校园众筹这种方式,让它产生惠及社会、创业者及投资者三方的作用呢?贲圣林教授认为,首先,众筹的普惠定位要求参与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包括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其次,发起人要树立良好的导向,同时增强信用以弥补诚信短板。另外,募集的资金应交由第三方独立托管。

   

具体到个人,贲圣林教授提醒同学们不要过多地透支自己的未来,包括个人品牌、声誉和信誉等。“很多金融行为本身就带有透支未来的属性,适度透支没有问题,但千万不要过度。”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感恩,懂得回馈支持你的人,懂得回馈母校和社会。

   

对于如何理性参与众筹,贲圣林教授给出几点建议:一要重视平台公信力,选择与自己价值观相近的、有品牌的众筹平台;二要明确项目本身的性质、类别,监督项目发起人是否尽职;三要遵循适当性原则,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承受范围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