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话贲圣林院长,解读长三角金融科技发展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话贲圣林院长,解读长三角金融科技发展
发布日期 :2020-12-05

科技赋能金融带来了哪些影响?金融科技创新如何更好落地?


12月2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之声《思创空间》节目聚焦“金融科技创新路径”之下的2020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大赛。节目中,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院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院长贲圣林接受了电话采访。他表示,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不仅要注重跨学科交流,还要深入了解中国金融的数字化转型趋势,更要拥有全球化的视角,结合“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倡议反哺实体经济。


电话采访录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3GqpiIZQIAxh07wQSOyUA


作为大赛的评委会主任委员,您期待在这次比赛中看到什么?

首先,我期待通过这次大赛大家能够更加关注金融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大家能够融通并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发展。第二,我们希望能够发现一批优秀的创业者和创新的案例,能够让他们更多地助力金融机构的转型,服务我们的实体经济。我们希望找到更多的“帮忙者”而不是“破坏者”。第三,我们希望能够发现一批优秀的创新案例,进入我们的监管沙箱先行先试,一旦成熟以后复制并扩展到全国范围。


您在2014年实现了从业界到学界的转变,从机构(摩根大通)到高校(浙江大学),您来到浙大是否有考虑到长三角地区已有的优势?

我本人于2014年到浙大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是长三角人,我出生在江苏泰兴,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很多年,我是真正的长三角人。杭州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也是世界金融科技发展的高地。浙商创新创业的氛围非常浓厚,而浙江大学是跨学科的顶尖高校。更重要的是,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最大的城市群,GDP超过了23万亿元,人口数量2.2亿多,聚集了包括我们浙江大学在内的全球著名高校。再展开一点以长江经济带来讲的话,我们覆盖了11个省市,占到了全国GDP的40%,这在全球都排到了第二位。即便是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量也能跻身全球前五。如此之大的城市群,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习总书记曾提出,希望浙江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赋予了浙江和长三角重要的使命。幸运的是,我自身和长三角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2014年到现在,您觉得中国金融科技领域有哪些亮点和不足?请简要总结一下吧。

2013年应该算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像微众银行、蚂蚁金服(现蚂蚁集团)以及上海的众安科技都是在那个时期成立的。那时候只讲发展,但对于规则和监管的认知不够清晰,对于整个金融创新基本上是零监管。通过六七年来的发展,我们对金融科技的创新和监管的认知得到了统一,只要与金融相关就必须有监管,这就是从所谓的无监管、欠监管到现在的严监管的转变。另外,相关行业整体的导向变得更加健康和普惠。金融一定要服务实体经济,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这是习总书记提出的观点。所以,我们逐渐形成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这是过去这段时间最大的变化。如果说不足之处或者潜在的发展机遇,我们监管的边界和规则原则上都已经制定了,要服务实体经济,一视同仁地监管。但是具体的做法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如何平衡好发展、稳定与安全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我们还在路上,我们的舆论要理性地认清中国的金融创新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哪些方面为中国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和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您觉得金融科技领域应该如何借力实现更好的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