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外学者共聚杭州,探讨塑造全球数字金融生态系统
中外学者共聚杭州,探讨塑造全球数字金融生态系统
发布日期 :2019-12-11


由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承办的“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第三次学术研讨会”12月7日在浙江杭州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塑造全球数字金融生态系统”,在来自全球的44篇投稿中精选出10篇论文,分为中文和英文两个专场进行学术讨论。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安徽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复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浙江银保监局、蚂蚁金服研究院以及英国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英国剑桥大学新兴金融研究中心、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等全球数字金融领域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150余人参加。




在中文场研讨会中,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学报》及其英文版(JMSE)编辑部核心成员张永杰担任主持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浙大ZIBS)院长、浙大AIF院长贲圣林在致辞中指出,杭州已是公认的Fintech一线城市,这里既有最像企业的大学浙江大学,也有最像大学的企业阿里巴巴。本次研讨会投稿数量超出预期,也反映出中国在金融科技研究领域亟待发声。希望本场研讨会的讨论不仅局限于中文交流,更要把思想传播到全球学术界、理论界和研究界,让金融科技的中国学派引领世界。



围绕“数字金融”这一核心议题,对5篇优秀投稿文章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罗煜对《数字金融能力与反贫困》一文进行汇报,文章通过2017年的数据分析数字金融能力对家庭相对贫困状况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能力对减贫有重要的作用。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政对《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呵护了弱势群体——来自“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证据》一文进行汇报。文章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穷人、农村人口、基础教育群体、失业者和老年人弱势群体的正规金融可及性信贷消费和风险应对均具有积极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宋科汇报文章《互联网消费信贷与银行信贷是互补的吗?》,指出互联网消费信贷与银行消费信贷间存在显著的互补效应,这一下效应在向长尾客户渗透的过程中逐步地加强。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竹可儿对《基于EEMD的数字货币价格变动特征分析——以比特币为例》进行汇报,文章主要研究数字货币价格变动的特征,发现比特币价格主要受短期市场波动项、重大事件影响项和长期趋势项的综合影响,虽然比特币市场的新用户数量不断增长,导致市场的破坏性和波动性有所增强,但比特币市场对待事件冲击的抵抗性和恢复性有所上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仇化对其文章《互联网金融与收入风险:来自中国家庭的证据》进行汇报,指出互联网金融参与对提高家庭总收入具有积极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收入不确定性增加;未来可借助互联网金融在西部、农村地区的积极作用,为消除相对贫困提供新思路。



北京大学国发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钱水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柳勇,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俞洁芳,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振华等点评嘉宾普遍认为,5篇汇报论文质量总体很高,选题对数字金融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未来可以在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上进一步优化,争取得出更具说服性的结论,并提出更又实操性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沛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浙大AIF区块链研究室负责人刘谆谆,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洁等年轻学者参与点评讨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刘起贵作为英文场研讨会主持人。浙大ZIBS访问教授、浙大AIF学术委员、南非人文社科研究委员会金砖中心前主任Jaya Josie发表欢迎致辞。



浙大AIF学术委员、国际清算银行前高级经济学家Herbert Poenisch围绕其论文《Introducing Digital Currencies to the Global Interbank Settlement System》介绍了当前全球银行同业结算系统的现状、参与其中的几大主要货币种类,指出了当前全球银行同业结算系统存在的缺陷以及美元是通过SWIFT进行消息传递的国际支付的主要货币的现状,并针对金砖国家银行和数字货币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Herbert Poenisch提出在美元持续保有权威的现状下,金砖国家应建立自己的清算体系,并提出两种模型建议。在点评环节,浙大ZIBS实践教授、世界银行前首席技术官Lesly Goh提出了在关注货币体系的同时应当考虑到地缘政治、社会因素等。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章逸飞汇报其论文《Microfinancing and Home-purchase Restrictions: Evidence from China’s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s》。该研究使用一个准自然实验,通过来自点对点(P2P)借贷平台的在线新微观数据研究了房主的借贷成本如何受到中国房屋价值波动的影响。章逸飞介绍到,通过DD、DDD等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提供证据表明均衡利率是由贷方而非P2P平台驱动的,众筹的速度,每笔贷款的投资者数量以及成功融资的可能性,都对拥有房产的借款人更有利。在点评环节,英国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教授Raghavendra Rau、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Farasat Ali Shah Bukhari等嘉宾提出了希望论文能够详细解释内部机制,如为什么房产财富和P2P借贷之间一定有联系等修改意见。


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及发展学院讲席教授黄毅汇报了论文《Finance and Firm Volatility: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Lending in China》。该研究使用每周销售的新数据集和控制信用分配的内部信用评分阈值,应用模糊回归非连续性设计(RDD)来研究信用获取对企业波动性的因果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信贷准入显著降低了公司销售的波动性,以及在法律环境和合同执行情况较差的地区以及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拥有金融科技信贷的企业将来破产或退出业务的可能性较小等。总体而言,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金融科技信贷在MSME中的作用。在场嘉宾围绕研究数据以及其中涉及的方法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Jaya Josie围绕其论文《Building FinTech Partnerships between Sub-Saharan Africa and China to Advance Financial Inclusion》进行了汇报,主要就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金融包容性挑战和金融科技运营商、企业进入市场的途径及建立中国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金融科技合作伙伴关系四方面展开。Jaya Josie讨论了非洲和中国金融科技运营商必须应对的挑战,并提供了克服合作伙伴关系障碍的潜在解决方案。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副教授、浙大ZIBS访问教授Natalia Milovantseva在点评环节提出,该文章通过揭示通过金融科技适应促进金融包容的障碍,深入研究了一个能影响到非洲许多人的重要问题。Herbert Poenisch也基于文章对非洲与中国的金融合作、对于金融科技平台如P2P的监管等提出了观点。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后陈霄汇报了论文《The Geography of Investment in Online Lending》。文章利用中国的P2P数据考察地理距离对贷款人行为的影响。这项研究证实,即使在P2P借贷市场中,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对贷款人的借贷决策仍然很重要。这项研究可以加深对地理距离在P2P借贷市场中的作用的了解,并为设计P2P借贷平台的交易机制提供基础。在点评环节,刘起贵在对研究的数据收集、研究设计等提出了赞赏,但也提出了对于中小城市借款者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否也成立等问题。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骆兴国、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副院长Joshua Kobb等专家学者参与了点评与讨论。



为提高数字金融学术研究水平,弥补数字金融学术研究缺乏商业案例和实证研究数据等不足,分享对数字金融研究的洞见与探讨数字金融研究的前沿问题,蚂蚁金服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决定携手同行,于2019年4月共同发起成立了“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Open Research Initiative of Digital Finance”,ORIDF。)该计划通过共同发现数字金融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发布年度研究课题列表,为学界提供研究方向指引;开放部分蚂蚁金服的脱敏数据和算法工具,为学界提供实证分析支持;定期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盘点年度研究成果和表彰年度优秀论文等,促进学界与业界对话……希望通过5年时间,持续支持国内外研究学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数字金融发展情况,推动数字金融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打造全球领先的研究体系。


本次在杭州举办的研讨会是“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的第三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承办,《中国金融学》提供期刊支持


供稿人:顾月、张彧、孔维莹、叶舒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