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新闻中心 > 贝多广:在普惠金融中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贝多广:在普惠金融中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发布日期 :2019-08-07





为提高中国数字金融学术研究水平,增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金融治理的话语权,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和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旨在加强学术界和业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深度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数字金融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今年7月8日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启动仪式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浙大AIF与蚂蚁金服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共同成立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


浙大AIF作为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的发起者,特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的文章以飨读者。


全文如下:



在普惠金融中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惠金融就是包容性金融。它的宗旨就是将传统金融体系排斥的或服务不够的企业和人群都包容进来,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最终形成一个包容性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哪些企业和人群被传统金融体系所排斥或服务不够?众所周知,就是中小微企业和弱势人群,我们简称“中小微弱”。传统金融体系之所以排斥或服务不够是有许多原因的,诸如信息缺失、成本高昂以及“中小微弱”金融素养匮乏等等。当金融体系,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开始覆盖“中小微弱”这部分客户时,原有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又出现诸多新的问题。一段时间实践下来,让人感到一地鸡毛。


拨云开雾,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最大的两项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服务对象有很大不同,“中小微弱”具有自身的特征,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金融健康的认知。第二,正因为这批客户的特殊性,包容性金融即普惠金融要求服务机构相应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要以一种负责任金融的心态提供服务,其中的核心就是要高度重视客户保护。



讲到“金融健康”,这是一个颇新的概念。我们把它解读为:消费者个人发挥其金融知识、利用金融工具、采取合理金融行为,以达到的个人财务状态。


我们都知道人的身体有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等状况,财务状况也同样如此。国际上将健康概念引入金融领域,用来描述消费者获得金融服务后所引发的财务状况。这里面包含消费者对金融常识的认识和掌握,涉及到金融教育和金融素养的提高。根据我们在农村开展的调研,农村居民通常在这些指标得分偏低,这也是农村金融难以开展、农民不太愿意接受信贷和保险服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使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时,消费者如何才能既充分获得金融服务的利益,又能防范金融服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都是可以用金融健康的概念去考察的。至于个人因金融服务而形成的财务状况,更是每个消费者都应该心知肚明的基本信息,就像人们应该知道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指标一样。我们知道一个人大量食用垃圾食品会导致血脂高血糖高等后果,在金融服务中消费者过度配置风险资产或过度负债都是属于不健康的行为,会带来负面的经济后果。


金融健康是从金融消费者角度观察问题,而“负责任金融”这个概念主要从金融服务供应方角度观察。因为普惠金融服务供应商面对的是金融素养尚待提高的人群,供应商应该怀抱负责任的态度,以客户保护作为基本服务准则,以客户为中心来设计产品、营销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以确保普惠金融业务实现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目标。



客户保护是普惠金融事业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正如二十多年前当我们开始建设中国资本市场的时候,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资本市场将成为割韭菜的场地。可以说,投资者保护机制是资本市场的必要条件。同样,在建设普惠金融的新时代里,客户保护也是推进普惠金融的必要条件。没有有效的客户保护机制,就不会有健康的普惠金融。监管部门格外重视金融消费者保护,就像资本市场特别重视投资者保护一样。在资本市场中有分类合格投资者的制度安排,强调信息披露透明、公开、公正、公平。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回答,在普惠金融体系中应强调什么?


有一些学术研究表明,收入越低的人越容易冒险,存在金融不健康倾向。当服务于这些人群时,服务机构更应抱以负责任的态度来提供服务。这应当是包容性金融的特征之一。


此外,普惠金融建设中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引导社会资金关注普惠金融?只有社会资金主动进入作为中介机构的普惠金融服务机构,普惠金融才可能持续地、有效地成长和壮大。这里面我们要考虑资本市场的作用,证券化无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建立金融机构间的小额贷款二级市场也是一条可以探索的途径,市场上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实践,政策上亟需鼓励和支持。


我们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普惠金融绝不仅仅是向“中小微弱”提供信贷或其他各类金融服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只是建设普惠金融生态体系的结果,从长远价值来说,建设这样一个生态体系、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更为重要。就像人得了糖尿病,只是一味地吃降糖药而不改变生活方式,比如不调整饮食、不加强运动,吃药也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在国家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进程中,建设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才是至高的目标。


普惠金融究其本质是全面提高“中小微弱”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甚至是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在建设普惠金融的进程中,我们特别强调金融教育、金融素养以及金融能力。每一家普惠金融服务供应商在提供金融服务产品的同时还应具备客户赋能的功能。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老话中“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区别。这也是负责任金融的要义所在。


过去几年的普惠金融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其中有一点对我来说印象深刻,就是普惠金融的规范发展,不仅仅依赖监管部门的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更依赖整个行业的自律和合规。作为普惠金融的吹鼓手和观察者,我们更期待市场的实践者能够真正自律,以客户为中心,并且负责任地开展各项业务。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取决于法治和道德的完美结合,同样,在推进普惠金融的进程中,监管和自律的紧密结合也是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从国家颁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开始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作为这一进程的观察者,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经验和教训。其中一项重要的体会是,普惠金融确实是说易行难的事业。换言之,每往前推进一步,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在鼓励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金融科技时,发现隐私保护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甚至数字化本身还带来数字鸿沟问题。由此可见,普惠金融事业可能不是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项需要耐力、具有技术含量、更加依赖市场机制的事业。中国花了近二十年才建立起现代银行体系,差不多也花了二十年建立起资本市场体系,目前这个金融体系仍然是初步的和需要不断完善的。由此推断在中国建立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至少还需要二十年的历程。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目标。


如果把建立现代银行体系和建立资本市场视作中国金融发展进程中的前两个阶段,目前中国已经正式迈入了金融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建立普惠金融生态体系的阶段。从眼下无数论坛讨论的热点就可以看出,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最热点,就像二十多年前,大小论坛都在讨论资本市场一样。在这样如火如荼的热闹之中,作为学者当然要冷静和清醒。好在我们有过去将近四十年金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这次应该会比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