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院长贲圣林观点:金融的未来—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
院长贲圣林观点:金融的未来—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
发布日期 :2020-01-02




2019年12月20日,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智库)指导,《浙商》杂志、世界浙商网主办的2019(第十二届)《浙商》年会在杭州举行。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管理学院教授、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教授出席本次大会,并以“金融的未来:金融科技还是科技金融?”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以下根据贲圣林教授演讲实录整理而成——



谢谢邀请!今天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三个问题:金融有没有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未来?怎样达到比较理想的为人类服务的金融状态?




一、金融有没有未来?



最近有这样一个冷笑话,“我凭自己本事借来的钱,凭什么要还你”。我想这或多或少反映了金融与其他行业相比的特殊性,以及大家对目前的信用系统、信用基础设施与信用文化的无奈调侃。


其实传统金融的发展压力在多年前就已始现端倪。二十几年前,来自西雅图的比尔盖茨曾说,我们需要银行服务,但不一定需要银行。那时候我刚踏入金融行业,还不曾感受到这句话的背后意味;直到来自我们杭州的马云也表示,银行如果不做出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乃至2013年余额宝的诞生真正深刻改变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路径,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十年也随之结束。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人不免思考金融究竟还有没有未来、还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我认为因循守旧的那一套传统金融发展思维、发展模式可能确实不太有未来,但这并不代表着金融本身没有前景、没有未来。我相信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始终呼唤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与时俱进的、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美好需要的金融也一定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二、会是什么样的未来?



总结来看,金融在过去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三大特征一是数字化。这影响着产品、服务、渠道、网点管理、资产配置等方方面面;二是生态化。我们的金融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生态化的重要部分;三是全球化。金融发展要为全人类服务,正如阿里巴巴不久前宣布新一轮面向未来的升级,将集中发力推进全球化战略。蚂蚁金服井贤栋董事长就特别强调了“天下之大,需求之大”,中国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市场,全球化一定是金融且尤其是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旋律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金融中心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当全球的经济中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时候,我们的全球金融中心是否也进行了一些转移呢?我所在的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团队关于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的研究显示,在八个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而更多的则是科技中心如旧金山(硅谷),以及强势崛起的新兴城市如深圳、杭州。这八大全球一线城市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三个国家,可以说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又是哪些力量在拉动金融的发展呢?我认为金融发展的三驾马车包括:1)需求拉动。满足企业、个人、政府在金融领域的需求服务,例如受益于庞大市场的中国模式2)技术驱动。如果没有技术,很多金融服务无法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例如掌握许多核心技术的美国模式3)制度保障。例如走在金融监管创新前沿的英国模式。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需求拉动与制度保障更多地推动了金融的发展,但是在近六七十年来,技术与创新正焕发出越来越大的能量。



三、怎样达到比较理想的为人类服务的金融状态



那么金融的未来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应从十个方面来着手:


客群


金融的未来不应仅限于服务大型企业,而更在于服务弱势群体,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普通大众,即服务普惠金融这一世界性的目标、课题、难题。

产品


金融的未来在于更简单的产品和服务,在于为适当的群体提供适当的产品,在于借由技术力量满足个性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即所谓“大众定制”)的产品需求,也在于公平、公正、公开。

导向


金融的未来应当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大众健康需求的,是服务实体的无名英雄,而不是喧宾夺主的不速之客。

价值


金融的未来在于创造价值而非价值转移,在于多方共赢而非零和博弈。

形态


金融的未来一定是生态化、场景化、无感化的。

政府


金融的未来关键在于生态建设,在于基础设施打造——既包括高铁公路交通等物理基础设施,也包括类如5G、区块链等技术基础设施,还包括制度等软性要素的合理构建,以及监管能力、监管手段的持续提升。

机构


金融的未来在于市场化能力更强、数字化科技化程度更高、同时更加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机构。

人才角度


未来的金融人才将面临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技术、研发、风控、合规、产品、网络安全等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将广受欢迎,而传统意义上的客户经理、交易员、分支行管理人员等则可能会被淘汰。

学校


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崛起正在改写、重塑、冲击传统理论的假设条件和基础,传统的金融学、经济学正在重构。未来的金融学将由像浙大这样综合性学科优势明显、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学校引领,而传统的人文学科类学校将面临许多挑战。

国家


金融的未来用武之地将更多地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广大传统金融的薄弱环节(比如农村)。例如全球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是穆斯林,而71%的穆斯林民众没有金融服务账户。我们常常讲普惠金融是为了给人类社会带来美好,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如果我们的社会真正想要美好、和谐的话,我们需要对这四分之一穆斯林人口和更广泛的大众群体的包容性发展有所思考。


在探讨金融未来发展时,也有不少人疑惑金融未来主要发力点到底是金融科技FinTech还是科技金融TechFin。首先厘清这两个概念——金融科技FinTech指现有的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并减少金融市场摩擦,例如招商银行、华泰证券、中国平安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科技金融TechFin则指科技公司依托新技术开发出更优的金融产品、服务及场景,将业务边界延伸和拓展到金融领域,例如蚂蚁金服对自己的定位。我认为这两者是相向而行的,即金融科技发展需要我们金融机构更加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而科技公司做金融时也需要更加规范化、持牌化,最终才能够行稳致远。我们要积极探索协调这两股力量,共同服务金融未来发展。


今天我们的大会还将评选“最信赖金融机构”,我所理解的“信赖”应当是在信任这一品格的基础上,也具备值得消费者用户依赖的能力,并且信任和依赖之间(即金融机构的品格与能力之间)应当呈现一个乘数的效应,这样才能发挥金融机构对社会发展有益且最大的效能。


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金融还应当遵循RISE原则



R: 合理的(Reasonable)、负责任的(Responsible)、可靠的(Reliable)、可复制的(Replicable);


I: 重视基础设施的(Infrastructure)、创新的(Innovative)、包容的(Inclusive)、互连的(Interconnecting);


S: 安全的(Secure)、可持续的(Sustainable)、适合的(Suitable)、可拓展的(Scalable);


E: 高效的(Efficient)、有效的(Effective)、赋能的(Enabling),生态型的(Ecosystem


最后再与大家分享一个段子,“前几年凭运气赚的钱,这几年凭本事亏了”。的确,传统金融业躺着赚钱的日子已是过去,凭自己能力赚钱的时代已然来临。我们的银行业规模巨大,但大而不强,平均6%左右的市盈率以及鲜少有几家银行市净率超过1%的现状,无不为我们敲响警钟。


各位朋友,我今天与大家共同探讨了三个问题(金融有没有未来?是什么样的未来?如何达到更美好的金融未来?),并分享了金融发展的三大趋势(数字化、生态化、全球化),全球金融领域三足鼎立(中国、美国、英国)的现状,以及拉动金融发展的三驾马车和代表性的三种模式(需求拉动——中国模式、技术驱动——美国模式、制度保障——英国模式)。为了迎接更加美好的金融未来,我们可以从客群、产品、导向、价值等十大方面着手团结FinTech与TechFin两股力量,遵循RISE原则,共建值得信赖的金融机构。


我相信,责任、包容、安全、生态将是未来金融的主旋律、关键词。技术已经大大提升了金融行业的生产力水平,但是围绕金融行业的生产关系调整还远远没有到位。朋友们,愿我们不忘金融初心,牢记金融使命,树立服务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共同理想。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组团(AIF-ZIBS生态)也将一如既往地秉持这一原则,期待能够陪伴大家一起迎接更加有温度、更加有能力、更加有情怀、能够造福社会的更加美好的金融未来!谢谢!


(本文根据贲圣林教授2019年12月20日在杭州举的“2019(第十二届)《浙商》年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整理人:李心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