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8月25日,由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办,金融科技50人论坛、神州信息协办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与发展”研讨会暨首届“NIFD-DCITS全球金融科技创新案例”入库证书颁发及新征集启动仪式在金融街i客厅举办。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出席并发言。
贲圣林 CFT50学术委员、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
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从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国际最佳实践、中国机遇三个方面分享了观点。
贲圣林认为面对监管的挑战,需要拥抱创新,把握风险。首先,行业形象有待重整。网贷行业乱象等问题导致社会上对金融科技企业出现了信任危机,这很大部分是由于监管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监管悖论陷阱已严重制约金融科技的进一步长足发展,监管者需要平衡好风险可控与创新发展,促进守正创新,依靠技术驱动和有效规则,为社会创造价值。
中国在金融科技监管领域离全球金融中心还有差距,但也面临着重大机遇。中国的监管沙箱正在加速布局,目前为止全国有7个城市成为监管沙箱试点城市。贲圣林指出,目前的试点具备如下特征:一是监管主体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协调,并适度包容地方差异;二是在整体流程方面,入箱主体业务范围限制比较少,箱内运营机制相对趋同,出箱关注监测风险并考量业务是否足够成熟;三是风控消保机制趋同,虽然需要进一步细分功能的构建,在7个城市试验基础上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
现场实录
今天很高兴能够参加“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与发展”的研讨会。过去一段时间,金融科技发展可谓是席卷全球,全球范围内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金融中心的数字化转型(FinTech)以及新兴科技公司介入金融服务组织(TechFin)这两大趋势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主流现象。结合这一趋势,我今天想从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国际实践与中国机遇三个方面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一、监管挑战:拥抱创新把控风险
在全球范围内,金融发展面临有两大机遇,第一大机遇是FinTech与TechFin的协同共进。狭义的金融科技主要涉及全球传统金融行业、传统的金融中心如何数字化转型的问题,最重要的挑战是把握合规与创新之间平衡的问题。而TechFin,指的是科技金融、科技公司如何深入涉足金融服务。比如蚂蚁集团,脸书公司等等,用自己的科技力量让金融服务成为它生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让金融效率大大提升,金融服务的成本大大降低,金融触达的范畴更广、更深。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金融科技FinTech,和科技金融TechFin是两股重要的力量,我们希望它们协同共进,相向而行。在这两股力量情况下,中国要实施快速的、可控的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许多重要的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中心,像伦敦、纽约、新加坡,都提出要发展金融科技,定位在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的金融科技中心。第二大机遇就是金融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机遇。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还是大多数人所不能获及、大多数企业所不能触达的,所以传统金融在服务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广大的民众过程中存在一种叫金融压抑的现象。广大民众没有得到普惠金融式服务,被传统金融服务排斥在外,所以包容性金融、普惠性金融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许多“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人口,像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都有超过2亿甚至更多人口,但其传统金融无法触达、无法覆盖到主要的群体、主要的生态,所以在这些国家,金融科技或者说科技金融有巨大的发展机遇。这是普惠金融在全球范围内最有可能得到实现的时候,也需要我们广大的市场参与者、各国的监管机构能够更好的平衡好风险可控、合规与创新。
在此基础上,金融科技时代也对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中国,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乱象丛生,一说到网贷就认为是互联网金融,一说到网贷都觉得是骗子,所以我们整个行业的“污名化”现象非常严重,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监管规则等远远落后于我们的行业发展,在很多发展高点,特别是2016年,网贷行业在中国不完全统计有将近一万家,各类网贷平台没有资质,没有基本的准入门槛,没有规则意识,广大消费者、广大投资者也无法辨认,各类网贷平台良莠不齐,所以造成了非常大的系统性、社会性风险。政府通过三年时间在互联网金融乱象整治中取得了决定性成绩,但是很可惜,我们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沉重、教训非常痛苦,整个网贷行业目前大概只有38家留存下来,整个行业生存也危机爆发,对总体金融科技的发展也留下了很多创伤。我们前期让它随意发展,后来又不得已出了重拳,造成“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所以如何平衡好风险可控与创新发展可能是中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许多发达国家的监管者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金融科技时代,不能解决好这一平衡问题一定会制约金融科技的发展,约束普惠金融梦想的实现。
如何做好这一平衡?我认为关键之一是要做到守正创新,明辨什么是好的创新、什么是坏的创新。我们有很多金融创新打着创新的名义,其实做的是一些不良的创新,有害的创新,是“伪创新”。比如说以短期类的高回报为诱饵,打着电子商务消费返利等名义,没有给社会创造新价值,没有服务好消费者、投资人的根本利益,还有如过度开展股票质押,这些都属于坏的创新,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没有服务实体经济。相反,真正的也是需要鼓励的金融创新则服务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健康的需求,服务广大的中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以及多次场合都特别强调金融一定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一定要服务人民大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依靠给社会创造价值,依靠市场价值、创新技术和规则制度等来共同驱动,也是我常说的金融发展的“三驾马车”。第一个是市场的价值,有没有创造客户和社会价值,这是判断一个金融创新是否是可持续、是否健康的标准。很遗憾的是,我们很多金融服务往往没有真正创造新的价值,更多是价值的转移,过度的价值转移而没有创造新的增量的价值对社会来讲应该说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所以市场价值、客户价值、社会价值的创造应该是金融科技发展、金融创新的一个主要拉动力。第二个是技术。今天大家可以想像没有科技能力的金融创新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好的情怀,好的想法,但如果没有自身的科技能力,金融科技持续发展就很难行稳致远。第三个是所谓的规则与监管,正如刚才讲到的互联网金融、网贷在监管上某个阶段的缺失,后来又被迫施以监管重拳,造成了一个行业的大起大落、起起伏伏,甚至让我们丢失了在这个领域里边本来一些好的元素服务社会的机会。
因此,价值、技术以及规则如何更好的协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把先进技术加上好的导向,由价值导向、社会价值创造判断金融创新是否良性,加上对客户需求、潜在的需求的挖掘,通过政府相关规则的完善,同时加强监管严格执行。中国在价值创造和技术应用上做的不错,但是总体而言我们的规则滞后,监管不力,所以造成了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