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圣林:微软、苹果、阿里巴巴……它们也曾遭投资人唾弃,是什么成就了这些伟大的公司?
Release date :2017-09-29


  昨天小编的朋友圈被一条视频刷了屏。这是台湾做的一个公益广告片,他们为李安、吴宝春等现在各领域功成名就的人士制作了匿名简历,拿给企业的中高层看,结果没有一个人能通过他们的一轮面试。由此小编想到了网上一张广为流传的微软创始人的合影,看上去像是几个嬉皮士坐在一起。如果你是投资人,你会为1岁的微软、1岁的苹果和1岁阿里巴巴投资吗?每家伟大的公司在初始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那究竟怎样的金融体制才是创新创业友好型的?请看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教授的独家解析。

 

“我们的差距有多大?”

中美产业格局对比

       近期以来,中国经济的“硬实力”一直不容忽视,钢铁、水泥、服装、汽车、家电等行业都位居世界前列,去年对外投资总额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位,彰显出扎实稳健的经济实力。而论及所谓经济的“软实力”,中国一直以美国作为标杆。

       美国的GDP总额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0%左右,全球贸易结算、金融交易、储备额度等也都占到了世界总量的60%以上。美元在SDR中的比重也一直稳定地占据绝对优势。谈到创业创新,我们首先就会想到美国硅谷;而论及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机构,美国可能也要在前十位中占据六七席之多。

       美国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技术的不断推动。技术领域所谓的世界“八大金刚”更像是美国的“八大金刚”。实际上,IBM、思科、英特尔、微软、苹果、亚马逊、甲骨文、惠普等等这些技术公司代表着的是美国创新的不断更迭前进,也掌握着全球科技发展的方向。

       对于美国的创新,我们也学习了不少,无论是腾讯、阿里巴巴、京东还是百度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美国式创新的影响,我也很高兴地看到他们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腾讯的微信、蚂蚁金服的支付宝,不仅占据了国内的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发展势头也都十分迅猛。

       这些中国所谓的“山寨”也好,“中国实践”也罢,其实也应该被看做是世界的标杆。因为至少在某些领域,我们有能力有机会将其扩容到全世界的市场上去,这本身就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了。

       中国在传统产业方面的优势还在持续,在新经济新科技领域也在不断奋起直追。我们需要承认我们在新科技创新领域与美国存在着至少十年的差距,赶超美国更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和原因,让美国在新经济、新科技创新领域不断超越欧洲、日本和其他所有国家,成为世界的翘楚。

“为什么是美国?”

美国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背后力量

 

       为什么是美国?当我们思考美国新经济、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可以归因于其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不断强调批判性思维并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主张平等对话反叛精神的文化背景乃至移民政策大学教育下所培育出来的世界最优秀的人才。

       今天我们看到的美国很多创新创业的成果和红利,其实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孕育。当时美国号称全世界最民主最平等的国家,人权运动的迸发、嬉皮士运动的活跃等等给了人们很多思想上的力量,而战后世界秩序重构、经济金融乃至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化,给技术领域和创业者们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高科技创新创业公司拔地而起——1968年因特尔成立,1969年互联网开始在有限范围内使用,到70年代苹果、微软也开始逐渐发展。而当他们开始创业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传统金融行业,但也是一个对创新创业这样一个风险较高的领域无法提供任何解决方案的金融市场。

       也正是因为如此,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所谓的风险投资机构,也就是真正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资机构开始风起云涌,并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推动美国科技创新领域发展和新经济进步的一大推动力量。

       如果没有美国东海岸的传统金融对于早期的英特尔、微软、苹果的撒手不管甚至不屑一顾,也许就很难成就今天的硅谷成为全球创业投资的中心。类似的,在中国,如果没有当年中资银行对支付付款业务的不屑一顾,也许也就没有今天支付宝这样一个让所有银行都觉得可怕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此,在上个世纪70年代,纳斯达克的成立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渠道和资金支持。

       那么,创新创业背后的金融力量究竟是什么?是信息的大众化、平民化?还是互联网的普及引发的金融创新的海啸?我们能够确信的是,如果没有互联网,那么我们今天的社交媒体、网络电商,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没有以上这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我们今天的全球化也好,机遇与挑战也好,也都是不可想象和实现的。而这些创新技术的涌现和创新企业的发展的背后则是以风险投资等为代表的创业投资和新金融的推动力量。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

创新创业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与金融之间密切的关系,需要我们不断重新审视金融其本身的内涵与发展。传统金融是金融,而创业投资也是金融,它们都是金融的一部分,而于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而言,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呢?

       创新创业的融资渠道和方法与当前金融制度的联系十分密切。传统的银行或者债权融资一直不是创新创业友好型的融资方式,而股票市场尤其是中国的股票二级市场缺少基本的稳定性,保险市场又是属于典型的风险厌恶型市场。

       与此同时,我们的金融、投资理财活动,很多时候和实体经济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金融杠杆化、杠杆交易化、交易高频化使得投资行为越发地短期化、投机化和热钱化,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普遍存在的。如此浮躁的金融环境,容易造成金融体系本身失信于社会,失联于实体经济,失衡于自身发展,也失控于风险控制,这样的金融可能并没法支撑起我们对于未来的期盼。

       金融的发展如果对于社会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对于经济的增长没有实现真正的益处,对于健康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那么这样的金融于我评价至少是无益的。而我们创新创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需要的是有益的金融,是好的金融。

       什么是好的金融?好的金融是简单的、公平的,是相对普惠的、广泛的,也是能够创造社会价值、造福社会的。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金融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服务的目的又是什么。好的金融需要认认真真与创新创业活动相联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配合。譬如小微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等,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将金融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更多地满足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需求,这样的金融是创新创业友好型的金融,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和广大群体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金融行业的机会在哪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银行信用与债权市场,中国的银行体系具有200万亿以上的规模;保险市场的规模也达到了十几万亿。相比之下,投资于创新创业的资金占比就很少了。在股票市场上,中国的换手率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产生了火爆的“炒”股现象。

       那么,这样的金融结构是否真正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乃至实体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前进?供给侧改革,尤其是其所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从金融的角度来说就是将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促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有的金融市场结构。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在互联网保险的冲击下,几百万传统保险营销大军的未来在哪里?银行零售网点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有多少僵尸企业需要我们去解决这些贷款库存问题?在杠杆化的情况下如果坏账率提升,如何解决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如何降低融资成本、中介成本?如何更好地通过创新金融的发展弥补传统金融的短板以实现经济地更好发展?

      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完善需要政府政策的不断引导和创新,需要制度建设的不断加强。而更重要的是解决信用基础的问题。金融是一个基于信用发展起来的行业,信用也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石。

      未来,我认为政府需要正确引导舆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改革和归置以往放任多时的监管套利行为,完善利率市场建设并进一步规范征信体系的建设。无论是政府、金融机构还是实体经济,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行业组织,都需要懂得坚守,守住自己的底线,耐心一点,扛起应当的一份社会责任。

      今天,创业投资在中国已经蓬勃发展了起来,在金融科技领域尤其是场景应用方面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世界发展的大潮流,于我们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革命性的机遇,是中国过去200年里所未曾有过领跑世界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把握住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创造更好的明天。

      (本文由浙江大学博士生研究生陈雪如根据贲圣林教授在“2016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暨新莫干山会议”上所作题为《大众创业与金融创新——美国的启示和中国的机遇》的演讲录音整理)

学者名片

       贲圣林,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美国普渡大学管理学院全球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建言献策小组经济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主要创始人和执行所长、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浙江互联网金融联盟联合主席。

       研究兴趣:互联网金融、区域金融、国际金融、金融机构管理、金融市场与监管、创业金融与创新资本、可持续金融、中国企业与跨国经营等。